公司郑重承诺:所有推荐期刊均正规合法,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论文出刊后,在网上均可查到。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学校课程评价的深刻转变

首页    教育教学论文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学校课程评价的深刻转变

摘要: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发展中的研究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思考学校课程评价的转变,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评价的时代转变及课程评价现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现有课程评价经验的总结发现,现阶段学校课程评价的完善主要受评价观念、评价方式、评价对象、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的影响。所以,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可以结合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利用课程评价的对话性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使得学校课程评价实现深刻转变,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推进添砖加瓦。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程评价 评价手段 评价过程 评价反馈机制

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其进行评估,并对当前的课程及学生学习成效进行价值判断。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课程评价的界定各有侧重,但它始终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后,对课程的相关问题和过程做出判断并改进课程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课程标准也深受其影响,呈现出“从关注课程到重视人、从关注学业成就到重视学生素养的特征”。因此,有必要理清核心素养要求下的课程评价基本内涵,思考课程评价模型的理论建构,审视当前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核心素养要求下的课程评价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课程评价的价值旨归及理论建构

1.课程评价的价值旨归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旨归, 探讨核心素养要求下课程评价的价值旨归也离不开对这一点的思考。课程的实施包括实施计划、实施过程以及实施结果,课程评价对这三方面的具体价值判断与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和课程本身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核心素养要求下课程评价的价值体现在有效判断现行课程是否能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能否实现课程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信息交流的功能以及评价过程是否实现课程评价主体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三个方面。从评价体系的价值判断来看,检测课程实施方案与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两大维度,评价体系作为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话关系中的桥梁和纽带,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此外,课程评价主体之间的想法和要求须要以课程评价作为桥梁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协商实现有效交流,然后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达成一致。所以,只有对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做出抽象的概括形成新的概念思维惯性,并在原有知识思维体系中构筑基本单位后,才能实践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才能拥有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不过,核心素养理念包含的品格和能力具有整体性,不是简单的基本要素堆叠,是当前时代命题与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育要“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深刻解答,彰显了我国教育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的发展转向。

2.课程评价的理论建构

任何体系的建立都需要理论支持。讨论核心素养要求下课程评价的转变前摸清其理论建构是前提,满足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沟通是基础,所以在进行理论建构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概念与变量。现阶段国际上对课程的划分主要有四大类别:一是将课程划分为官方的和执行的两个层面;二是根据课程和课程最终对象之间的距离差异,划分为社会的、制度的、教学的三个层面;三是分为目标的、潜在实施的、实施的和习得的四个层面;四是划分为需要的、期望的、描述的、传递的和接受的五个层面。第二,掌握评价理论的形式。评价理论的建构要依据课程本身特征和特点来进行。现有研究中对课程的定义虽有差异,但在划分课程层次时达成了一个共识:都同意将课程分为社会的、制度的和教学的这三个层面,即处于最上层的政策性的课程是以教师为主体执行或实施的课程,也是最终会被学生接受的课程[2]。实施的课 程主要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效果,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是将课程传递给接收者的重要环节。实施的课程评价主要采取传统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不同教师在不同教材中的阐释、理解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效果是学生的三维目标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效体现,是学生经历的、习得的和接受的课程,进行评价时与其他的课程评价方法没有大的变化,以学业成就测试与问卷调查进行评价为主,但是还要考虑到对学生习得的不同维度进行评价。

3.课程评价的时代转向

我国课程评价体系经历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理念更新的阶段后逐渐形成了以量化评价转向质性评价、程序化评价转向灵活评价、重视问题解决结论的评价转向重视解决问题过程评价的趋势, 但具体的实现路径还有待完善。也就是说,课程评价理念的转变是关于解决我国目前普遍实施的课程评价中观念落后、评价对象窄化和评价结果简单化等具体问题的变化。实现课程评价的理念转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巨大贡献。核心素养要求下课程评价展示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实现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并进的时代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以分数论英雄、注重选拔功能的课程评价观念,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判定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并以此为我国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合理的方法和路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从方法论上来看实现核心素养要求下课程评价的深刻转变是对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理论体系,是为了下阶段课程实施的问题、任务和改变工具以及方法技巧的整体论述,并且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系列具体方法进行再次评估研究和系统总结的理论体系[3]

二、当前课程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解析

1.评价观念落后导致评价方式僵化

“纵观我国当下课程评价的实践逻辑,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课程评价方式正被一种近乎扭曲的课程评价观所统治。”[4]课程评价的发展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评价主体在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固有的评价观念影响。这种评价观念是由于领导层和执行层各自立场不同, 在评价过程中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看法有分歧导致的,严重阻碍了课程评价改革脚步。同时固化的评价观念也使得评价方式变得僵化。现阶段课程评价方式僵化,其工业化、静态化特征明显,一方面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为了追求高效率,一味按照固定的模式去评价某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是一个长时间循环上升的过程,现阶段的课程评价仅以学生段时间的学习行为作为评价对象,人为地剔除动态化和生成性的指标,造成许多课程的评价结果只是一种静态化的参照标准。这样的课程评价不具备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也不符合新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中“全人教育”的基本理念。

2.评价对象窄化导致评价方法单调

课程评价是对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主要涉及到学生学业成绩和课程本身两个方面。但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依然存在缺陷,某些教育部门监管不力、职能缺失导致评价对象并没有体现出对课程本身的测量,评价对象窄化为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单方面评价,进而造成了评价方法过于单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形成了只有通过考试作为量化标准来评判学生学习成效的固化观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核心素养的理念虽已逐渐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以知识为本、考试为基础手段的传统课程观念影响下,评价个体的个性差异被忽略掉,只考虑了其相同背景下的统一条件。再加上在传统课程评价观念中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发展程度的有效方式之一,使得考试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被夸大,被当作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如果课程评价仅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过度追求学生的成绩,只注重教学的选拔性,那么课程评价方式是不可能自主的丰富完善起来的。

3.评价过程形式化导致违背了评价初衷

当下的课程评价过程呈现出形式化的倾向。常见的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是否合格,完全体现在学生的分数上,体现在班级的及格率、优生率甚至是百分率上。评价主体在评价时只是简单拿成绩单作为评价标准,其他如班级建设情况、学生的价值观、习惯习得以及道德成长方面都被主动忽略了。评价主体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实施相应的奖励或者评价, 久而久之,课程评价对除学生学业成绩以外的维度都进行简单处理,整个评价过程就变成了一个走形式、以完成评价任务为目的的过程。除了在日常的考试中能看出这一点之外,课程评价形式化在其他课程或活动中更加明显。最典型的是课程改革之前高中实行的会考模式,很多家长在未分文理科之前就早早为学生选择了未来的方向,告诉该在哪些科目上下功夫,使得学生分科后理科生不通政史常识、文科生不晓理化基本定理,这几年不分文理科的政策下这种情况虽有所好转,但依然存在。另外, 许多学校对美术音乐等课程的评价标准要比其他科目宽松得多,学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几乎默认了教师之间调课、换课以及为了美化成绩应付家长乱打分等行为的合理性,严重违背了课程评价的目的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4.评价结果简单化导致学校育人工作不全面

近年来新课改取得了巨大成就,课程评价开始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课程评价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长和学校的浮躁心态使得升学压力不降反增。评价方式依旧单一,时有创新也是流于形式,没有长效保障机制,无法贯彻落实。所以一般的学校还是采用比较直观的量化评价,量化评价不仅可以应用现代化工具降低课程评价成本, 还能利用所得的数字去表述学生的成绩,以便满足家长对学生的期待。课程评价只用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的实施效果,忽视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真实性,课程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更是无从得知。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指标形成评价结果,然后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使得我国的教育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智力教育,而不是创造能力和文化素养等全方位发展的培养活动[4]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课程评价策略

1.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评价

2017 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其中核心素养是党指导教育的方针,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教育研究者对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关系做出了理性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后制定的,可以直接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5]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各学科的内容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对课程进行评价,不仅是促使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推力,还是打破具体的学科内容限制、实现课程评价转变的基石。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方式单一、分数至上,忽略了对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不仅有悖素质教育要求,还是对课程理论中目标设置的忽略。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课程评价,是一种由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理论观念指导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实现以评促教,推动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渗透的课程评价理念。它不同于传统中以知识文本、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观念,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具体操作困难的缺点。不过,实施过程中学业质量标准必须要以学校的课程规划过程为总体线索,并以教学过程和学校课程文本为主要评价对象。学校课程的规划包括目标的设立、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与保障,这个规划过程就是课程研发和课程实施的一个动态的过程。须要在课程规划的不同阶段中对学校课程文本进行不同层次的了解,分清楚文本在课程规划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然后再根据核心素养的宏观指导具体实现教育评价,使得课程评价不再是以学生某个课程或是某个单一能力的发展为标准,而是以综合素质发展为标准,评价趋于整体化倾向,打破传统课程评价维度单一的局限。

2.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防止课程评价的片面性与短视性

课程评价的片面性和短视性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课程评价过程中将课程评价与学生的学业评价混为一谈了,过分强调了其选拔与甄别的功能,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求真能力的培养。创新评价手段和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具体实施起来首先可以将课程评价分为两个维度来解决。第一是继续使用传统的考试制度,以试卷来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等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学习成效的测评,以此让评价者对学生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认知。第二是要采用问卷调查或者访谈等方式展开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并以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来考察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情况,拒绝造成学生个性化特征被蒙蔽和学生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看待传统评价手段与方法和核心素养要求下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的关系时,要用辩证的眼光去思考。核 心素养要求下课程评价观念的转变不代表要摒弃 一切传统的东西,而是在这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进 行创新与提升。这两个维度的评价方式相结合,有 利于破除当前课程评价中因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评 价手段和方法造成的片面性与近视性问题。其次,   除了将课程评价分为不同的层次,还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并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学校课程评价 方式。长期以来学生都是被评价的对象,使得课程 评价变得狭隘且流于形式。要解决片面性和短视性 的问题,可以利用课程评价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发 挥学生在学校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实现对课程本身、教师和 自己等方面的评价,并以此来推动学校课程的发展。

3. 丰富评价过程,落实学校育人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教学评价过程呈现出形式化的特征。丰富评价过程是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和相应评价手段具体落实的重要一环。为了不重蹈传统课程评价形式化的覆辙,首先应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评价过程中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对校本课程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促进实施课程活动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发展。二是完善课程原则。促进课程完善是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之一。校本课程的完善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打下了基础,是实现课程标准功能转化的重要一步。三是去权威性,转向研讨型评价形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课程评价过程中发动课程研究人员都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采用多层的研讨型评价方式,尊重参与者的发言权,听取多方意见来完成课程评价活动。这四个课程评价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交叉比对互相作用,以保证课程评价的形式更加丰富、结果更加科学以及核心素养要求下评价目的的实现。帮助课程实施人员对课程实施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以及课程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个理性、系统、多层次的认识,进而在评价过程中根据课程实施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获得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突出课程评价的对话特征

评价反馈机制是维持课程评价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如果核心素养要求下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能根据评价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那么这个体系是无法长远地走下去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是为了保障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的有效性,发挥课程评价在对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进行价值判断以及提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系信息过程中的对话特征。从反馈机制的建立与课程评价的特征来看,评价反馈机制建立首先须要学校建立科学的反馈观,正确认识到反馈机制的重要性,这样也有助于避免课程评价的形式化。其次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应地改善评价反馈的方式,做到“因人而异”,与课程评价过程中的研讨型评价相对应。最后,必须建设完善的反馈制度。反馈制度若是不完善,那它也逃不掉形同虚设的命运。建立完善的反馈制度,使得反馈机制运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诸多反馈机制模式中,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反馈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多元主体参与对话机制可以容纳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加入,实现不同层次的有效互动,尽可能地将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一个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确保参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协商不被某一权威性观点压倒,同时给予学生一个动态的客观的学习成效评价,精确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相关问题,并及时对课程实施提出调整意见。另一方面,从整体的课程评价过程来看,多元反馈机制的焦点是在课程评价过程中主体对课程评价实施的认识,进而提出反馈。这一反馈机制能够让主体在面对多元评价的反馈中有一个自主的认识,而后形成专门的决策和应对方法。不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案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润,张增田,章全武.核心素养:课程评价的时代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4.

[2]王烨晖,边玉芳.课程评价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J].教育学报,201505.

[3]薛继红.关于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

[4]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5]辛涛.学业质量标准:连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的桥梁[J].人民教育,201619.

2020年6月15日 10:37
浏览量:0
收藏

征稿信息

联系我们

在线QQ:1842253757  2540950652  

              2856991884  2670225916

投稿邮箱:qikanfabu@163.com

               qikanfabu@126.com

联系电话:18600918078

联系电话:13011197350

 

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段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