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郑重承诺:所有推荐期刊均正规合法,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论文出刊后,在网上均可查到。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

狂犬病研究进展

首页    畜牧农业论文    狂犬病研究进展

摘要: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RV)引起的,该病一旦发病,死亡率近达100%,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我国是狂犬病的高发地区,感染狂犬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狂犬病是世界性疾病,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本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关键词:狂犬病 致病机制 防制措施 研究

1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颗粒长160~240nm,直径70nm,呈子弹状,基因组由11928个核苷酸构成,编码5种结构蛋白,为核蛋白(N)、磷酸蛋白(M1)、基质蛋白(M2)、糖蛋白(G)和RNA聚合酶(L),是病毒复制与传播所必需的。狂犬病病毒在外界环境下抵抗力较弱,可被日光紫外线或超声波等破坏;强酸、强碱、高锰酸钾、酒精、甲醛等可灭活;经563060min1002min可灭活,狂犬病毒在自然环境下可保持活力7~10d

2流行病学

2.1传染来源狂犬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主要的自然储存宿主。易感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均可成为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为猫和狼。在发达国家,犬、猫狂犬病已经得到了控制,传染源主要是野生动物如红狐,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为主要传染源。狂犬病毒有隐性感染的现象,健康带毒动物成为狂犬病潜在的传染源。

2.2易感动物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如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易感,在自然界中,易感动物主要是犬科和猫科动物。

2.3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病毒,大部分动物或人的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或者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少数是通过黏膜如被患病动物触舔肛门黏膜、溃疡表面感染,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感染或气溶胶传播。病毒也可由消化道感染,野生动物也可能扒吃掩埋不深的病尸而发生传染。

3发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是高度嗜神经病毒,它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急性感染。决定狂犬病病毒神经侵嗜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病毒吸附、轴突传输、突出传递及病毒复制效率。狂犬病病毒是通过快速突触转送发生传播的。

3.1向心性扩散病毒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复制,结合神经肌肉结合处的乙酰胆碱受体以及神经节苷脂等受体,而后通过感觉或运动神经末梢侵入外周神经系统,沿神经轴上行至中神经系统,在脑的边缘系统大量复制,导致脑组织损伤。

3.2离心性扩散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系统,特别是高度受神经所支配的器官扩散,如唾液腺,在其内复制,并以很高的滴度分泌到唾液中。狂犬病病毒在周围神经组织里的平均移动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枢神经组织后可在1d内繁殖扩散到整个中枢神经组织内。

研究表明应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对狂犬病病毒基因组进行缺失,得到糖蛋白缺失的重组病毒。因此,大量的研究表明狂犬病病毒的糖蛋白对病毒侵入、转运、跨突触传递和在细胞内的分布都起到重要作用。早期研究发现,狂犬病病毒致病力与细胞凋亡以及糖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后期发现,在病毒感染细胞或动物中,细胞凋亡与糖蛋白表达水平成正相关,病毒感染导致凋亡细胞的死亡。现有研究揭示,病毒介导的细胞凋亡和T细胞免疫反应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还有些研究表明,狂犬病病毒感染神经细胞后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尤其在病毒感染后期抑制程度更显著,这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失调,而引发严重的临床症状的主要机制之一。

4临床症状

狂犬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两型,一种为常见的典型的狂躁型,另一种是少见的麻痹型。典型症状可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三个阶段。前驱期持续1~2d,病犬精神沉郁,举止反常,不听呼唤;兴奋期一般1~3d,病犬表现为高度兴奋,狂暴不安,常常攻击人畜,吞咽困难,见水惶恐;麻痹期一般1d左右,后躯及四肢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亡。麻痹型较少见,以脊髓或延髓受损为主,该型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

5实验室诊断

典型病例可以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咬伤病史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经实验室诊断。

5.1病毒分离狂犬病病毒分离的方法有2种,小鼠颅内接种分离狂犬病病毒法(MIT)和细胞培养分离技术(CIT)。MIT方法是先将脑组织悬液在乳鼠体内接种,然后将乳鼠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IT是用鼠神经细胞瘤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培养24~48h后,用免疫荧光检测。

5.2荧光抗体试验(FATFAT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共同推荐的诊断狂犬病最常用的方法,是诊断狂犬病的“金标准”。它可直接检测压印片,也用于检测细胞培养物或被接种的小鼠脑组织中狂犬病毒是否存在。该方法被认为是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最精确、快速和最可靠的。

5.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既可测狂犬病的抗原又可测抗体,快速简便。目前,国内外多个厂家已经生产出快速狂犬病ELISA诊断试剂盒,应用方便,可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流行病学调查。ELISA可用于定性检测犬猫疫苗接种后血清样品中的狂犬病抗体。

5.4斑点酶免疫检测法(DIADIA是以微孔膜为载体的酶免疫吸附试验,酶免疫反应阳性结果在膜上出现斑点。DIA主要用于狂犬病致死后的诊断,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但对动物死前的诊断有待进一步证实。

5.5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EFITREFITWHO推荐的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试验。RE-FIT主要应用于狂犬病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估和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替代检测试剂和方法的评估。

5.6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T-PCR是检测狂犬病的一种常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动物的唾液、脑脊液、皮肤、脑组织标本、感染病毒后的细胞培养物和鼠脑均可用于病毒核酸的检测。RT-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在大规模样品的初步筛选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点,同时检测结果直观,容易判定。

6防制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近达100%,至今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因此对于狂犬病做好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6.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从城市到农村,针对高危人群及养犬密度大的农村,开展预防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狂犬病危害、犬猫的管理与免疫、被犬猫咬伤后的处理方法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护意识,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

6.2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犬猫管理健全有关狂犬病防控监督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在国家法律保护的基础上,狂犬病的防制工作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将犬狂犬病列入强制免疫病种目录,进行强制免疫接种,严格实施准养证和免疫证。加强对犬猫的管理,可从管理家犬、免疫家犬、消灭无主犬和流浪犬、检疫进出口犬这四方面着手,这是国外如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控制、消灭狂犬病的经验。对发病的犬、猫立即捕杀、焚毁或深埋,并对受污染的房舍和周围环境彻底消毒,避免疫情扩散。

6.3加强疫苗生产和流通管理加大医用狂犬病疫苗质量的监督检测力度,严格控制医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质量,严厉打击假冒劣质、假冒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和使用,严格兽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和销售审批。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疫苗流通管理,防止劣质疫苗流入市场,满足疫苗在运输、保存时的条件要求,保证疫苗使用的有效性。6.4加强兽用疫苗的管理与研制当前我国使用狂犬病兽用疫苗大多为灭活疫苗,因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灭活疫苗是通过肌肉注射进行免疫接种,不易于大规模的接种和对野生动物的大范围接种,不能形成免疫圈,且其价格较贵,需要多次免疫接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狂犬病疫苗己经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例如口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以及活载体疫苗等。

狂犬病口服疫苗早在20世纪,就被美国、西欧国家采用对动物进行免疫,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美国通过口服疫苗计划己根除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和西欧的红狐狸狂犬病。目前,根据其毒种类型不同可分为减毒活疫苗和重组基因工程口服疫苗2类。在国外,以SAG弱毒株制备的减毒疫苗口服和基因重组活疫苗V-RG试验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口服疫苗能够克服灭活疫苗的缺点,通过口服的方式进行免疫,安全、方便适合对野生动物和犬进行大规模的免疫,而且免疫原性好,成本低,易于推广,具有广大的前景。目前口服疫苗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也应加强对其研究,尽快地投入使用到我国狂犬病的防控中。

参考文献

[1] 李贤相.狂犬病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9,15(3)195-198.

[2]周亿金,等.狂犬病的研究现状[J].畜牧兽医杂志,200928(1)39-41.

[3]王树声.狂犬病研究进展[J].广西预防医学,2005,11(3)180-187.[4]莫宗发,等.[J].吉林畜牧兽医,2007,(6)5456.

[5]王化磊.表达免疫刺激因子的重组狂犬病疫苗对狂犬病

的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李泽盛,等.狂犬病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7)189-191.

[7]王显军,等.狂犬病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20(9)805-810.

[8]张婧.狂犬病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10,(2):42-45.[9]李江涛,等.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1,(4):316-317.

[10]杨妍梅,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3,34(8):102-106.

[11]蒙建作.狂犬病的流行因素分析与防制策略[J].医学动物防制,2013,4(29)386-390.

[12]翟少华,等.狂犬病粘膜免疫机制及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30(2)37-38.

[13]唐婕,等.狂犬病研究动态[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7)100-104.

2020年6月18日 10:52
浏览量:0
收藏

征稿信息

联系我们

在线QQ:1842253757  2540950652  

              2856991884  2670225916

投稿邮箱:qikanfabu@163.com

               qikanfabu@126.com

联系电话:18600918078

联系电话:13011197350

 

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段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