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郑重承诺:所有推荐期刊均正规合法,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论文出刊后,在网上均可查到。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以《中国正在说》节目为例

首页    社会科学论文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以《中国正在说》节目为例

【摘 要】当下,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竞争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场域。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节目采用电视公开课的形式,围绕“新时代中国崛起”这一主题,宣扬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引导观众对国家产生制度认同和价值认知。该节目为泛娱乐化传媒环境下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借鉴参考,但其也存在现场互动环节偏呆板、对外传播层面的运营推广偏弱等问题,有待从赋予节目多义性、灵活性及趣味性等方向上寻求新突破。

【关键词】《中国正在说》;国家形象;电视公开课;故事策略

国家形象是受众对国家某种程度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集中印象[1]。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具体行为对国家形象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下,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竞争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场域。2016年11月起,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推出大型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该节目每周五21点在东南卫视首播。该节目采用电视公开课形式,以嘉宾演讲为主干,在内容上围绕“新时代中国崛起”这一主题,宣扬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建立起中国式的去西方中心主义的表达,引导观众对国家产生制度认同和价值认知。本文从选题设计、嘉宾组合和故事策略等方面解读《中国正在说》传播国家形象的创作策略,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可为泛娱乐化传媒环境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提供借鉴。

一、选题设计:聚焦国家重大现实问题

主流媒体的功能是为社会成员提供信息、娱乐和教育,

并向其灌输特定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世界主流媒体所关注的问题大部分是与国家政府相关的,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权和环境等问题。世界主流媒体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报道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在当今国家形象话语权建设中,透明度决定公信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从《中国正在说》节目选题类别统计(图1),我们可以看出,其主创团队本着强烈的主体性意识,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聚焦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权和环境多个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用权威、生动和鲜活的事实说话,主动传达中国发展、进步、改革及和平的大国形象,努力在观众心中确立较为统一的正面印象。

图1《中国正在说》(第1—52集)选题类别统计

1.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代表性和复杂性

主流媒体对国家形象的传播是国家建设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目前,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环境中并不鲜明,国外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由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及采访条件的限制,其报道描述的中国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有关中国的歪曲信息通过这些媒体被散播到世界很多地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受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作为一个进步中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都是媒体报道所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正在说》节目将选题方向聚焦当下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诸如“三农”问题、精准扶贫和振兴制造业等,这些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代表性和复杂性。

2.选题切入角度突出国家理念及政治价值观

传播学的说服理论认为,在有关复杂问题的传播中,传播者清楚的陈述结论比受众自己下结论要更加有效,充实的论点有助于刺激受众认为结论是“真实的”或“正确的”[2]。从《中国正在说》各集节目对相应选题的切入角度看,其着重突出中国政府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所提出的国家理念及政治价值观,用强有力的事实宣扬中国政府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有效处理问题并解决矛盾的形象。诸如,该节目第17集《中央1号文件和“三农”问题》不但介绍了中国政府何时注意到“三农”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去解决“三农”问题,而且着重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先后以怎样的政策扶持去解决问题,从而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

二、嘉宾组合:倚重“国字号”的职业身份

来自政府和企业的消息具有清晰的身份标志和可信度。因此,主流媒体对政府、企业及这些主要信息源和权力机构所资助的专家人士存在信息依赖。作为一档电视公开课形式的政论节目,主讲嘉宾是整个节目的核心元素。从《中国正在说》节目的主讲嘉宾职业身份统计来看(图2),他们分属学界、商界、政界和文化界等不同职业领域,但其背后都是声名卓著的国字号企事业机构,这一事实增加了他们的可信度,有助于强化观众对其传达的有关国家行动信息的接受度。《中国正在说》节目主创团队邀请这些能为国家代言的当事人,让他们通过节目平台讲述亲身参与的政府决策及国家行动,引导观众关注、接受他们所讲的内容、观点。

图2《中国正在说》(第1—52集)主讲嘉宾职业身份统计

1.嘉宾多为社科、工科领域的教授、研究员

从观众的接受心理来看,观众长期观看一个节目后,通常会期待节目风格和口味有一定的变化,合理多元的嘉宾组合会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中国正在说》的主讲嘉宾均很有学识和内涵,大多具有较为丰富的演说实践经验,擅于在公共场合进行表达。但总体而言,就嘉宾类型的组合而言,该节目的主讲嘉宾中男性居多,前52集共计出场32位嘉宾,只有1位女性;主讲嘉宾中50岁以上的人居多,占总数的近9成,职业头衔多为学界的教授、研究员,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相对缺少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中国声音,嘉宾类型有些单一。

2.嘉宾类型有待向下、向外拓展

在网络社交媒体普及的时代,官方消息源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削弱。中国新时代发展建设的实践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许多来自基层行业的普通建设者的故事也非常具有感染力、说服力。《中国正在说》节目主创团队也应适当邀请工人、农民、士兵和学生等担任主讲嘉宾,发表演说。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说》节目主创团队也可以考虑拓展主讲嘉宾的地域、国籍范围,实现嘉宾组合类型的多元化,邀请来自港澳台的中国人、旅居海外各国的华人以及一些外国人等,通过节目平台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实践、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

三、故事策略:创建“我的故事”的爱国主义体验

说服传播的主要影响在于刺激信息接收者思考其原始观点和传播中建议的新观点。说服传播中主要有三类刺激:与传播者本身有关的特征;来自传播环境其他成员的反应;有关观点和诉求等方面的刺激因素等。讲故事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说服传播策略,“它不会敲着我们的头指指

点点,而是将事实娓娓道来”[3],以故事的方式包装事实,容易激励人并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不是直白地揭露或简单地告诉人们观点、信念和价值观。《中国正在说》节目团队邀请嘉宾讲述中国新时代发展建设的理念与实践,讲述内容既包含大量的具体事实和数据,又加入嘉宾亲历的一些私人故事。

1.选择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嘉宾在讲述中通常选择第一人称的视角分享故事,细致描述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容易将受众带入故事,使他们产生共鸣。嘉宾在讲述中注重提示其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和触碰到的等感官可以感觉的场景细节,从而有效引导观众生动感知场景时空的各向维度,信服其演说内容所传达的观点。诸如,《中国正在说》节目第48集《从沙场阅兵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主讲嘉宾罗援将军讲述他曾到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中印边境调查,看到驻守中印边境的解放军指战员身上带着“三件宝”(救心丸、墨镜、大衣),听到边防指战员常说,“我的背后就是祖国,我绝不会把祖国的一寸土地给守丢了”。这些具有人情味的故事细节将嘉宾表述的主题观点与观众都能体悟、理解的故事意义有效联系在一起,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2.用爱国主义情感诉求连接受众

故事思维的目标是创建一种关系或保持与潜在目标受众的联系。为了实现这一点,传播者必须着手深化故事主题与潜在目标受众的关系。受众的认同、联想、理解和意识等主观因素都是传播者建构故事主题认同所面临的困难。有关国家重大现实问题的真实故事能在多大程度上打动观众,取决于观众对它的认同,只有当故事主题与观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紧密相连时,这些故事才会取得好的效果。爱国主义的情感诉求是一种保险且实用的联系方式。

《中国正在说》的主讲嘉宾通过讲述有关国家重大现实问题的亲历故事,潜移默化地诠释“国家问题”与“我们人民”的密切联系,让爱国主义这一历久性的情感诉求能有一个比较新鲜的、合时宜的呈现,让观众从鲜活的、有实感的故事情节中体悟爱国主义的具体意义。

3.创建多感官的情节体验

情节安排是建构故事的主干,巧妙的情节可以成就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讲故事不只是列出一连串情节,重点还在于情节本身所暗含的意义、信念及价值观等要真实可信。由于节目总时长的限制,嘉宾要合理分配故事篇幅、数量,故事情节既要短小精悍,又要清晰地赋予背景叙述、情节结构、叙事观点和场景对白等重要元素,在创造故事场景临近感的同时,又能触发受众对故事意义的想象。《中国正在说》节目主讲嘉宾在开始讲故事之前,通常会向观众说明故事缘由或提出相关主题观点,然后叙述相应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去紧跟故事大纲,主动接纳情节所暗含的意义、观点等。演播现场还同步展示辅证讲述内容的一些图片资料,诸如,嘉宾本人亲临故事发生地所拍摄的一些实景照片等,并多次穿插链接与嘉宾讲述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短视频,为观众创建多感官的故事体验,帮助观众更直观地感知故事情节所传达的主题信息。

四、发展趋向:赋予节目多义性、灵活性及趣味性

电视观众是由各式各样的群体所组成,这些群体对节目积极解读,以便从中得到与他们的社会体验相关的意义。电视节目中画面、语言、布局、色差、动作、声音和时间都有其自身的意义,节目只有呈现多义性、灵活性及趣味性,才能受到普遍欢迎。

1.赋予节目多义性

电视文化理论认为,电视节目文本始终存在闭合力与开放力之间的矛盾,前者关闭各种潜在的意义,为的是提倡节目选题首选的意义,而后者则使各类别观众能从文本中得出各种适当的意义[4]。只有节目使不同层次的观众利益得到表达,观众才能从节目中找到意义,获得愉悦的收视体验。为了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中国正在说》节目中设置了观察员提问、观众提问等现场互动环节,以激发观众去生产意义,并为这些意义提供文本空间。在节目布景上,主创团队也考虑到演播现场的观察员、观众的可见度和座位安排问题,注意在节目中调度一定数量的镜头将观察员、观众放入画面,但从播出效果看,现场互动环节参与提问的观察员、观众大都表情生硬,所提出的问题有事先刻意安排之嫌,缺乏即兴提问的现场感。在演播现场,四位观察员分别就座于宽大的、造型别致的观察员席,但席间又没有任何关于观察员姓名、身份等信息的名牌提示等。节目镜头会多次瞄准四位观察员,观察员大多面无表情,正襟危坐,他们在节目现场只被赋予一个简单的任务,即向主讲嘉宾提出一个似乎事先准备好或已沟通过的问题。节目中观众几乎看不到观察员的面部表情变化,也听不到他们即兴评论的言辞;观察员与现场观众一样在节目中主要充当看客的角色,整个节目能为屏幕外观众提供的认识自我的空间非常有限。因此,《中国正在说》节目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赋予节目多义性,以协调平衡传播主体意识与受众的接受心理之间存在的张力关系。

2.赋予节目灵活性及趣味性

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从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个层面同时进行的[5]。目前,《中国正在说》节目主要是面向国内观众传播,节目团队有必要加强节目对外传播层面的运营,注重以不同的形式配合网络传播将节目向境外推广,以进一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节目团队还应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做直播宣传、营销推广,持续为节目赋予新的生命和概念。节目团队也可以尝试通过开展世界范围的公开选拔主讲嘉宾、观察员的活动,来促进节目知名度的全面提升;还可以积极深入各个城市或特定的人群进行宣传,也可以相应地降低节目对外传播的落地成本。

当下,人们从日常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解脱出来后,更愿意选择一些不需要太多思考、轻松娱乐的节目。《中国正在说》节目在内容上、形式上均表现得相对严肃,亟须在品质和娱乐中寻求平衡点,在确立节目自身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加强其高品质内容呈现形式的创新,增强节目互动环节的趣味性,增强观众愉悦的收视体验。

参考文献

[1]朗劲松,侯月娟.政府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美]卡尔·霍夫兰,欧文·贾尼斯,哈罗德·凯利.传播与劝服:关于态度转变的心理学研究[M].张建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美]西诺雷利.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M].刘巍巍,孟艳,李佳,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4][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李彦冰.政治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020年6月18日 11:07
浏览量:0
收藏

征稿信息

联系我们

在线QQ:1842253757  2540950652  

              2856991884  2670225916

投稿邮箱:qikanfabu@163.com

               qikanfabu@126.com

联系电话:18600918078

联系电话:13011197350

 

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段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