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郑重承诺:所有推荐期刊均正规合法,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论文出刊后,在网上均可查到。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

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情感教育需求

首页    热点论文    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情感教育需求

关键词:情感教育;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情感关怀

最近一两年,围绕智能、人工智能的讨论和研究已经成为几乎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前沿。教育也不例外。站在一个由人工智能而开启的门槛,突出人的价值与可贵,从凸显人的情感而强调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关注情感在人生命和成长中的重要地位,以培育丰富、健康、和谐的情感品质,不断提升人的情感素养作为目标的情感教育将更加显现出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人工智能解放了学生,教育更有可能成为关怀心灵成长的事业

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甚至很多原先依靠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的任务都可以交由智能机器去完成。如此,学生的学习将会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分数与考试的竞争和排名中解放出来,转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探索自己的爱好、兴趣。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将不再是以简单的传授、记诵、标准化选择等作为自己的内核,教育的艺术内涵将大大凸显,教育学将转变对知识单一、过度的依赖和崇拜,而越来越趋向于成为一种关注作为“整体”的个体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学问。在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去探索贴合个人需求和特征的发展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可能性等方面,教育学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精神性、内质性、整体性特征将显得空前重要。

在此背景下,了解学生真实的身心发展需求,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个性化课程,以满足并引导他们在审美、趣味、爱好等更加切己的、侧重内在精神层次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将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其中,情感教育以完整的人作为其培养目标,凸显人的情绪情感、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成长,将越来越成为未来教育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

未来教育将更有可能依赖情感以显现其以人为本和创造性。如果忽略人的情感层面,人将越来越成为“空心人”,甚至会沦落为人工智能的附庸。

人工智能挑战人的主体地位,人的自我明证离不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关怀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它在一个方面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行动领域,带来了人类生活的飞跃式变革,但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占据、排挤使得人本身的价值面临着被压缩、坍塌甚至消解的危险。对此,除了在伦理体系的维护、道德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教化、涵养作用之外,教育还应该在其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丰富自我体验、获得人际关怀支撑而帮助他们不断明证自身作为人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加强人作为人的观念和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就不得不回到“人”本身,尤其回到对人生命、情感的观照中,帮助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自我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一种关怀性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唯有如此,在面对由人工智能所提供的快速、大规模、标准化服务的同时,人对自身的了解以及通过自身学习而获得成长的过程,才不仅是知识或者技能的增加,而且是在生活环境和经验中感受自己,在各种生活际遇中经历不同的感受,从而丰富更加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知识经验。这类经验能够帮助个人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增加对外部知识、价值观等信息的吸收和学习,因而有可能在根本上增加人的创造、感受的深刻性、丰富性,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一个机器无法提供、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人。

无论是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以增加他们对自我的确认和生命力量的感受,还是在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对学生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和支持,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书本教学和认知学习。关注学生作为整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丰富将既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向和回归,也是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拓展、丰富的教育条件和途径。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情感教育,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感品质的提升。情感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情感条件、环境和素养的提升等,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重塑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含并有赖于高质量的情感

在人工智能与教材、学生、教室的渗透和融合中,平面化、静止形态的教科书和教材更有可能借助技术手段而实现对知识的重新呈现,使知识“立起来”“活起来”,学生的思维在立体的知识空间中得到激活,学习过程的感受性、体验性都将大大增强。

一方面,原来作为教室的物理空间与由人工智能虚构的技术空间将交融在一起,同时构成学习的场所和情境,其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都有可能打破对原先单一物理空间的教室的依赖,而实现远程交流,给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交往频率、次数和便捷性的增加并不等同于交往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便利的、即时性的交往只有同时包含并融合进人的情绪情感因素,尤其注重体验和感受性的同时增加,其在促进人的学习和成长方面的价值才可以得到显现。

另一方面,情感因素的融入可能使学习成为真正有关生命质量的活动。有教育意义的学习与学习者在和他人建立的小组或者团体中的人际交往关系状况密切相关。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关于儿童学习的项目结果显示,大脑发育过程中接受到的信息刺激在促进学习和大脑发育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真正对认知、语言和整个大脑发育产生影响的是学习者和他人的交往。尤其是对认知发展尚不成熟,身体各项素质和能力都还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儿童来说,他们更多地是在与他人(父母、老师或者同伴)结成的安全关系中学习。其原因就在于,交往中的学习除了获得知识、信息、语言等静止性、符号性、单一性因素的刺激之外,还伴随着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因素,例如表情、神态、身体动作等,而这些恰恰标识了人学习的目的,即促进整个人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也唯有真正与生命融合在一起,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且为生命的成长提供滋养,才更加显现出其价值。在此,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得不关注并真正引起对情感层面的重视。

对人工智能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

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成果,其兴起和发展将会给教育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甚至现在还很难去想象。一方面,人工智能使得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便捷,正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说,“无处不在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技术会替代人,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甚至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和强化,会导致具体教育活动中评价导向的简单化、价值观的线性化,并由此造成对丰富人性的倾轧,使得人的生命变得浅薄,生活成为碎片。

人工智能能否解决学校教育的一切问题?尤其对于学校中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到底在什么时候学、如何学、选择学什么等,依然是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权”的让渡,更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场。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便利,但是否选择使用这种“便利”,以及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使用这种“便利”而使之真正成为教育和学习的促进因素等方面,还有赖于人们的辨别和取舍。

这种辨别和取舍,考验教师对教育契机的捕捉、对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的了解以及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目标和方向的把握。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从教育教学中的“航船”成为“舵手”,其作用和职责将不再是盛装知识和技能并亲自把它们教给孩子们,而是对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尤其是真实的生命成长状态作出判断、回应,并基于这种判断为孩子们设计课程、组织教与学。而这个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同学生的交往中,在真正地对学生整个生命的关心中不断塑造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和条件,尤其是在对学生情绪情感的识别、回应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担负起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责任和特殊的使命。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5月28日10版 作者:王平

2020年7月1日 18:22
浏览量:0
收藏

征稿信息

联系我们

在线QQ:1842253757  2540950652  

              2856991884  2670225916

投稿邮箱:qikanfabu@163.com

               qikanfabu@126.com

联系电话:18600918078

联系电话:13011197350

 

24小时热电:18600918078(段编辑)